本篇文章1552字,读完约4分钟

科技日报记者谢开飞通讯员马炳文曾少敏

“现在一年的年收入,堪比过去的三年,日子终于好了。”7月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蔡龙辉想起了过去,眼圈发红。

70岁的蔡龙辉是位于老区苏区的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濉溪镇大元村贫困户。 和他一样,生活富裕的当地农户还很多,这些变化离不开“科特派团+公司+贫困家庭”的产业扶贫模式。

10年来,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福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福建省农科院果树所研究员黄新忠,积极推进最新果树科技进入农户、进入基地,以他及其团队实践的产业扶贫模式推进,在全省建立了众多果树示范基地,稳定在贫困群众中。

““梨博士”黄新忠:救活“烂果山”带着老区乡亲发梨财”

“弄清楚产业课题,快速发展果企,丰富果农,是我多年来科室特派团实践中最想做的事。 ”。 黄新忠说。 2019年10月,在全国科特派团制度推进20周年总结会议上,黄新忠等92名科特派团受到科技部的表彰,他也被服务的老区三明市明溪、清流、建宁等县村民亲切地称为“梨博士”。

““梨博士”黄新忠:救活“烂果山”带着老区乡亲发梨财”

贫困群众获得了稳定的收入

位于建宁县绿源果业有限企业果树基地,蔡龙辉从事旱地农业。

失老人蔡龙辉和老伴的早期收入来源于2亩莲田,年收入只有8千元左右,生活相当艰难。 “绿源果业聘请我担任管理员,现在年收入增加到2万5千元左右! ’蔡龙辉用手指描摹,无法掩饰喜悦的心情。

以前,蔡龙辉所在的绿源果业是另一番景象。

建宁县位于福建省西北偏远山区,是革命老区苏区县,也是福建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要点县之一,长时间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下。

溪口镇枧头村、黄新忠让记者想起了10多年前,作为福建省第一位科技特派员来到绿源果业时的场景。 当时正值建宁黄花梨产业低谷期:品种老化、质量下降、技术宣传滞后、许多果山荒废。

那时,黄新忠决心“活出”这座“烂果山”。 他带队指导绿源公司树立“园中园”模式,组装集成示范宣传梨、黄桃、猕猴桃新品种和防雨栽培、棚栽、水肥一体化、人工授粉等增产稳产、提高质量的增效技术。

从福州到果场,6个多小时的车程,黄新忠队一年往返20多次。 和果农一起吃,携手传授技术……努力忽视有心人,第一年见效,果园产量970吨,收入285万元,利润82万元,一举扭亏为盈。

变化不仅仅是梨产业。 绿源果业负责人傅兴安表示,在黄新忠团队示范推广和新技术下,年来,企业水果产量、质量和公司效益持续稳定增长和提高,翠冠梨、锦绣黄桃两水果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采用权,被注册“建筑绿色”

““梨博士”黄新忠:救活“烂果山”带着老区乡亲发梨财”

公司在实现持续良性快速发展后,开始帮助贫困者,为他们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 目前,与蔡龙辉一起在绿源果业工作的贫困家庭共有5户。 此外,黄新忠还对托斯卡纳(福建)葡萄庄园有限企业处理公司产业技术难题,帮助雇主贫困家庭蒙文乐、赖孙通、董江良等6户。

““梨博士”黄新忠:救活“烂果山”带着老区乡亲发梨财”

“进入公司前,无固定收入,将土地流转给该企业,保证每月3000元工资,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 ”。 蒙文乐说。 一部分重病、聋哑残疾等贫困者也在公司从事田地的简易管理、木工等工作,以求增收。

水果行业的“拯救死亡”英雄

在福建许多种植户眼中,黄新忠还是果业的“救命救伤”英雄。

“如果不是黄老师团队的技术合作,台农2号蜜雪梨可能濒临灭绝……”。 在三明市清流县当地的多个果农,说起这件事,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原来,清流县拥有全省台农2号蜜雪梨最大的种植基地,但由于种植技术跟不上,产量低、质量差、效益差,2008年种植面积锐减到1万亩以下。

知道这个的黄新忠来到了清流县。 他以在嵩口镇周垸村村经营梨场为突破口,建立了低产劣质台农2号蜜雪梨园改造技术集成示范园200亩。

他经过密集的技术培训、现场技术指导和示范操作,从年开始,蜜雪梨综合生产终于出现了“亮眼”的回转:亩产持续维持在2500公斤,200克以上的高质量果率达到82%,亩产达到5218元以上。

标题:““梨博士”黄新忠:救活“烂果山”带着老区乡亲发梨财”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1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