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7字,读完约3分钟

科技日报记者崔爽

“我去东边找井,鹏。 6月17日,10点30分"

被越野车夹在中间的这本地图册上的笔记是彭加木的绝笔。 从1980年5月3日到6月17日,他第三次进入罗布泊科考试。 由于临时更改了调查路线,科学小组带着缺水少、装了2公斤水的水壶、一袋饼干、一台照相机、毛衣和自卫匕首等野外工具出去找水。

“彭加木:从“家睦”到“加木””

事实上,他们向新疆罗布泊中国人民解放军马兰基地发出了救助电报,但彭加木认为飞机的水运还很贵,希望他自己找。 出走时正值正午,罗布泊地表温度为64℃,气温为52℃。 他消失在罗布泊这个“躺在新疆东南部的心悸的黑色棺材”里,再也没回来。

“彭加木:从“家睦”到“加木””

“加木”不是他的真名。 1925年他出生在广东番禺。 这所房子是旧的或早产儿,父亲给他取名“家睦”,祝愿家庭和睦。

1956年初,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全员挥拳。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研究所工作的彭家睦,有机会到莫斯科学习核磁共振。 这对于喜欢研究新技术的他来说真的很有吸引力。 但是,另一个选择摆在他面前,为了开发祖国边疆丰富的资源,中科院组织了综合调查委员会,委员会正在“集兵买马”的边疆进行实地调查。

“彭加木:从“家睦”到“加木””

彭家睦选择了“去边疆”。 他的理由是:“虽然出国留学也是国家的需要,但是别的同志能完成,别的同志也很乐意去。 要使科学在祖国遍地开花,成为共产党员,必须选择去最艰苦的地方。 ”。

为了尽快得到组织的批准,他给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写了信。 信中写道:“我志愿去边疆。 这是宿愿。 我的科学知识比较广泛,体格强壮。 面对困难,我能挺直身子,顽固地抬起头向前看。 敢从荒野走出来! 》信的落款是《彭加木》。

“彭加木:从“家睦”到“加木””

他这样说明了这个变更。 “家睦”只是希望家庭和睦,着眼于小家庭,太狭隘了。 我跳出小家庭,到边疆,为边疆“草加木”……再加上树,合起来就成了“棚”字。 我要在上海和边疆之间架一座桥!

1956年3月,申请终于获得批准,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研究所调到中国科学院综合调查委员会,委员会设在北京,他的户口从上海迁到北京。 迁户口时,彭加木打了改名报告,正式将“彭家睦”改为“彭加木”。 这个名字伴随着“为了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的发言权”的一生。

“彭加木:从“家睦”到“加木””

人物简介

彭加木,1925年出生,1980年6月17日在罗布泊科考中失踪。 有名的生物化学家。

194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系农业化学系。 1961年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 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主要从事植物病毒的研究和防治工作。

从1956年开始参加中国科学院综合调查委员会的事业。 在20多年的时间里,彭加木15次去新疆科学考试,3次进入新疆南部无人区罗布泊。 1964年和1979年,彭加木在罗布泊周边进行了两次科学考察,发现了大量钾盐、稀有金属、重水等宝贵资源,填补了重大的科研行业空白。

“彭加木:从“家睦”到“加木””

图片由实习生陆越绘制

标题:“彭加木:从“家睦”到“加木””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3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