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4字,读完约4分钟

哈尔滨站有“特殊的门”,人通过后上面会显示体温,测温一个人0.5秒,精度差不过±0.2℃。

该门式温度计在黑龙江省各主要车站、商场、学校内投入使用,处理了人工测温效率低、精度低等问题,填补了黑龙江省门式温度计的空白。

门式温度计从研发开始通过资质审查稿,研发人员只用了42天。

"与瘟疫竞争,拼凑成原型. "

“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制出了误差率低、反应速度快、安装方便的测温装置”1月22日,哈尔滨铁路科学研究所科技有限企业红外事业部经理张瑜峰和同事们接到命令时,感到肩膀下沉。

红外线测温他们不是陌生人。 这是他们的拳头产品。 哈尔滨铁路科学研究所科技有限企业从1986年开始研制红外测温装置,一直应用于机车车轴测温检测工作,经过30多年的完善,技术已经成熟。 但测量者和测量轴承最大的区别在于测温精度,轴承温度范围为400度,误差为3度,而按照区域标准,人体对测温误差的要求为±0.3度,远远低于要求。

“聚焦科技抗疫一线”

疫情目前时间紧迫,他们很快查明了红外测温仪和热成像测温仪两种研制方案,画了图纸,但他们面临着最大的问题,没有零件!

疫情期间,各厂家停产,快递、运输全部停运,没有零部件,图纸是废纸。

“从库里找,从别的设备上拆,不要想大小,不要想漂亮。 ’他们翻了仓库,拆下了其他设备的零件。

4天不眠不休,出现了4台门式温度计的样机,由于零件大小不同,初代样机比设计方案大了一圈。

“测试了上千次,之后必须全部重做。”

样机为了进行测温精度的调整,要求区域的人体测温精度控制在±0.3℃,研发团队要控制在±0.2℃,为了得到正确的人体测温曲线,需要利用被称为“黑体”的标准热源重复实验。 一台“黑体”重约5公斤,研发人员必须举着“黑体”站在门式温度计下测试不同的温度。

“聚焦科技抗疫一线”

28.0℃、28.1℃……几个点上升到40.0℃,再有几个点返回的过程重复10次。 在此期间,所有温度必须完全一致,如果发生一次不一致,以前的测试必须全部推倒重来。

“那真是心理折磨,说是炼狱也不为过。 即使看了前9次也成功了。 最后,温度错了。 此前的统计工作必须全部重新进行。”该所红外事业部副社长刘钦明感慨地讲述了这一经历。

1月24日21时,张瑜伽峰和同事们已经连续测试了十几个小时,反复抬起放下,手臂酸痛,完成最后检查,才能得到准确的人体测温曲线,但此时36℃的实际温度和曲线不一致。

“即使只有一个数字不相符,也只能全部重做。 否则这是研发试验,不能说是产品,从实验转向批量生产的产品需要高度的一致性。 ”。 张瑜峰说。 最终,他们进行了近1万组的数据实验,得到了准确的人体测温曲线。

“感觉好像在考试中得了满分”

门式温度计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因此需要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软件系统。 32岁的软件工程师邱琳琳连续工作了10天。 有时刚明确的软件方案必须马上修改。 有时被催得很着急,她哭着改正。

样机需要客户反馈,红外事业部副总经理唐成军带人在车站安装温度计,车站有人来回走动,他们戴着口罩全天候监控,记录温度计的采用情况,并将问题反馈给研发组进行编辑。

经过10天的连续作战,他们向黑龙江省药监局正式申请了医疗器械生产资格。 3月4日,门式红外线温度计一度通过检验,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和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这是对我们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的认识,就像上学时的期末考试得了100分一样,我很兴奋。 ”。 张瑜峰说。

,随着全国推进再生产,电子元器件的生产、运输渠道也逐渐开辟,他们对接了几个厂家,采用了元器件的生产,原材料得到了保证,设计向更精致更好的方向迅速发展。

研发团队重新绘制了电路板,门式红外测温仪、热成像系统也升级到了第三代,测温结构更为精巧,目前红外测温仪每周最多有70台产能,被投放在车站、学校、商场、运营商等客流较多的地方。 他们还设计了一种可通过手持、支架等方法进行集体测温,可应用于广场、候车室等的便携式测温仪。

“聚焦科技抗疫一线”

“目前热成像还在申请资质中,相关零部件供应不足,每天的测试调整不能放松,给药的温度计还很完整,正在仔细调整。 ’没有瘟疫,张瑜伽峰这根弦也一直绷着。

标题:“聚焦科技抗疫一线”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2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