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52字,读完约1分钟

科学技术日报记者吴长锋

记者4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脑功能和脑病要点实验室雪天课题组首次解释了通过夜间异常光诱发抑郁模式表型的神经环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夜间异常光线而非节律和睡眠紊乱引起抑郁样行为,同时发现该循环的兴奋性受昼夜节律门控的调制,首次解释了光在白天和晚上截然相反的情绪作用的内在机制。 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神经科学》网上发表。

“为何夜间情绪不佳?原来竟是它在作祟”

最新研究表明,长期碎片化的光暗刺激可能通过视网膜向外侧缰核边缘区( perihabenular nucleus,phb )的投影诱发负面情绪。 但是,光还是节奏的混乱影响着情绪还不清楚。 更重要的是,白天的光线往往正面调节人类的情绪,这个白天和夜晚时间段完全相反的光线对情绪作用背后的原理一直是个谜。

“为何夜间情绪不佳?原来竟是它在作祟”

薛天教授课题组建立了夜间光干涉模型,模拟了当今社会的异常照明模型。 连续3周,每天晚上9—11点照射2个小时的蓝光,可以在不干扰节奏和睡眠的情况下,让小鼠做出抑郁的行为。 研究小组深入探索了光照不良且段(昼/夜)对情绪产生不同调控的机理,通过单细胞膜片钳和体光纤记录,进一步发现神经环,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动物昼夜交替时可能不暴露于光,不暴露天敌。 如果这个循环在人类中也同样存在,它可能会被夜间人工的光环境侵占,引发负面情绪。

标题:“为何夜间情绪不佳?原来竟是它在作祟”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