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77字,读完约1分钟

科学技术日报记者赵汉斌

大天鹅是蝴蝶伪装的高手,特别是安静时站立的翅膀酷似枯叶而闻名,不会因为伪装而捕食天敌。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几乎不知道形成这种伪装的基因基础。 最近,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在枯叶蛯蝶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解开了一系列难题。

““伪装者”枯叶蛱蝶的遗传分子机制得以破解”

李学燕领导的昆虫研究小组长期以来以蝴蝶为例,埋头于昆虫形态进化的遗传基础研究。 他们于2005年解析了蝴蝶的模型种类金凤蝶及其近亲种类金凤蝶的基因组,2006年开始了蝴蝶光谱基因组计划。 在测定了中国各科代表物种蝴蝶的基因组c值并发现蝴蝶祖先基因组大小后,最近成功解析了枯叶蛯蝶染色体水平的优质基因组。

““伪装者”枯叶蛱蝶的遗传分子机制得以破解”

研究表明,枯叶蛱蝶有30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 其参考基因组总长约为569 mb,编入32条染色体,这也是迄今组装最完整的蝴蝶参考基因组。 他们还发现,叶形枯叶蝶和无叶形拟态的近亲物种在000万年前“分家”,最近一段时间随着温度的下降,其数量在减少。

““伪装者”枯叶蛱蝶的遗传分子机制得以破解”

研究小组利用crispr/cas9基因结果表明,一种多效基因对叶片腹面和叶片背面的橙色区有重要影响,对枯叶蝶的生态适应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系列成果为进一步探讨zw型昆虫性染色体进化、枯叶蝶保护性外观相似的遗传机理和保护色的分子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基因组资源和做法思路。 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分子生态学资源》上。

标题:““伪装者”枯叶蛱蝶的遗传分子机制得以破解”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