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39字,读完约2分钟

科学技术日报记者刘志伟

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期以来,由于长雨特别是强降水的影响,最近气温偏低,有农民说:“夏天不热不热,不冷不热,五谷不行。”

7月19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资深农业气象专家黄智敏,他说得很合理。 尽管世界气候在变暖,但小概率的盛夏低温反而在增加。

黄智敏分析相关气象资料称,江汉平原1954~2006年8月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23℃的低温冷害连续11年,频率为21%。 从2000年到2006年的7年间发生了4年(次),工艺时间段变长,降温强度有增大的趋势。 2005年8月18日连续出现7天平均气温低于23℃的过程时,连续4天为19.3~16.3℃,达到历年9月双季晚稻抽穗扬花期严重受灾低温程度。 2007年7月下旬杂交的中稻孕穗期,还出现平均温度连续4天低于23℃的低温冷害,引起部分花粉不育,结实率明显下降。

“尽管气候变暖,盛夏“冷害”却在增加”

黄智敏说,中国气象局荆州农业气象试验所2007年继续开展研究,上述盛夏的“冷害”最常发生在今年这样罕见的“湿梅”和伏湿年。 通常,从初夏到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长期滞留在北纬20—25度附近或跳跃北纬27度,但只维持数日向南25度或向南返回,1500米或3000米以上空,江淮有 除日照时数连续少外,淹水地面日照吸收慢,对大气的长波辐射热也减少。 如果长时间下雨变得寡照,必然会发生上述低温。

“尽管气候变暖,盛夏“冷害”却在增加”

盛夏低温不仅不利于孕穗的中稻和早播再生稻的上季抽穗杨花,而且空壳率增高,结实率容易下降。 也危害了水稻“两系”的制种,目前两系制种以籼稻居多,主要为温敏型不育系,这种气温已成为影响制种安全的重要因素。 当天平均气温高于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不育系表现不育,低于临界温度易表现育性。 对于上述23℃的低温,会使不育系更容易选育,降低育种纯度。 如2009年苏皖一带,盛夏7月下旬至8月上旬低温阴雨天气恶劣,育种单位二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有相当一部分不育系被收养,大量种子被废弃。 因此,各地不应轻视水稻低温冷害,应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御。

标题:“尽管气候变暖,盛夏“冷害”却在增加”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0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