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69字,读完约2分钟

科技日报记者朱顿通讯员路是文丁保东冯一波

7月21日,中石化西北油田宣布,西北油田首次利用注氮手段规模化开发塔里木盆地超深缝洞型油藏,辅以中国首个古生界海相油田、塔河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亿吨。

“超深基坑型油藏注氮关键技术与工业化应用”成果的宣传应用,功不可没。 该成果于去年10月获得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该技术为大幅提高我国乃至世界缝洞型油藏注水后的采收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关键技术,是缝洞型油藏开发理论和实践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使我国进入了超深缝洞型油藏开发的领先水平。

塔里木盆地是世界典型的“深层”代表,该盆地超深基坑型油藏深度达6000~8500米,地层条件极多而复杂。

研究表明,注入氮气是缝洞型油藏最有效的水驱接替手段,采收率可增加30%,最高可达45%。 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的效果优于二氧化碳驱动和果冻调整驱动的注水。 2007年,当时中国利用注氮气开发油气储运技术行业,几乎都是空白,国外的例子很少。

“我国首次利用注氮气对缝洞型油藏规模化开发”

年,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下,以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赵海洋为领军的注氮攻关队,经过9年的攻关,突破了超深层缝洞型油藏注氮气采收率和关键设备国产工业化技术瓶颈,采用超深缝洞型油藏水驱后剩余油描述预测方法、 形成了边际注氮驱气机理和差别化配套技术战略、超级装制氮、注氮、监测等设备规模化、注氮工作及新闻。

“我国首次利用注氮气对缝洞型油藏规模化开发”

据悉,塔里木盆地已应用该技术累计宣传1332井次,7年增产261万吨,实现利润22.31亿元。 注:油井自然减少率从27%降至14%,典型机组采收率从15%升至30%。 该技术在华北、阿尔及利亚等裂缝型油藏成功应用于265井次,增加了近30万吨油。 开发关键装备出口中东、北非、南美洲成果为国家发明专利25项,制定了第一个领域标准“sy/t 7425-石油天然气钻井设备制氮气注入设备”。

标题:“我国首次利用注氮气对缝洞型油藏规模化开发”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0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