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1字,读完约4分钟

王迎霞科技日报记者王祝华马爱平

谁说戈壁沙漠还有不毛之地? 谁说这里没人会来海啸的?

近日,记者走进丝绸之路甘肃河西走廊,不仅感受到乡村振兴甘肃的魅力,而且拥有西北人特有的坚韧性格,理念精湛,音乐分享、学习、乐于变化等素质的“新农民”道格

背靠着昔日的黄土,他们在沙漠的戈壁燃起了新的生命力。

从穷人家到塑料大棚的“土专家”鼓励之志逆袭

甘肃玉门柳湖镇的高厚峰是一位种了半辈子田的50多岁的农民。 不知道为什么,我以为他人生的后半段开始了种田的新实践,却意外地成为了当地炙手可热的农业技术人员。

高峰在拱门上看着蔬菜的生长。 王祝华摄
河西走廊位于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的过渡地带,年降雨量仅180毫米,蒸发量约3000毫米,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困难不言而喻。

多年来,高厚峰在老家甘肃会宁的几亩薄田里辛苦耕作。 20世纪80年代,怀着“吃饱”、“家家户户种麦”的愿望,按照移民政策诱惑,数十户人家背着被子举家搬迁,来到了只有一座水塔的柳湖。

柳建乡初期,土地盐碱化程度高,农业设施基础薄弱,移民群众广泛种植薄收,生活十分困难。 当地政府组织大力兴水,改变土地,挖掘戈壁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钢结构拱桥为主的高效设施农业,为群众寻找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戈壁滩上“新农民”,走出一条康庄道”

高峰是柳湖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年,在政府产业支援资金的帮助下,他率先承包了拱廊栽培。 第二年,10座拱桥平均每架收入近8000元,加上大田种植,当年收入近10万元。

“日光室的技术我一窍不通! ”高峰先生自信地说。 “比如在西瓜上种辣椒的技术,怎么开沟,移植苗,放管……我清楚地记得专家说的每天应该做什么。 三年来,我记了三个大笔记本。 ”在高峰家的温室墙上,挂着自制的日光温室栽培技术登记簿,每天他都在这本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架子的湿度、温度、病虫害发生等情况。 年以来,掌握了日光温室大棚栽培的新技术后,高厚峰的腰包越来越鼓。

“戈壁滩上“新农民”,走出一条康庄道”

现在,高厚峰不仅是镇上雇佣的农业技术人员,还是合作社的负责人,被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肩上的责任更大了。 向农家说明技术要领和病害防治经验已成为他的日常。 “我每天在各农户的大棚里看一次,遇到栽培管理问题当场处理。 ”

“戈壁滩上“新农民”,走出一条康庄道”

退伍军人成为农民,引领农村产业振兴

这几天嘉峪关市新城镇新城村的几千亩青贮玉米丰收了!

陈军章花了200余万元新买的“铁宝贝”,作为高度自动化的大型现代化农机设备——青贮玉米收割机,像坦克、轰鸣、轰鸣一样,带着远处和近处的轰鸣声,在这本“青纱帐”中轻松穿梭,匀速收割。

43岁的陈军章是嘉峪关市新城镇的新城村民,18岁就参军了。 1997年退休后,由于不可分割的土地情况,再加上需要照顾年迈的父母,他决定回到家乡迅速发展,自主创业。

最初,凭借长辈几十年来耕种土地的“老把势”和精耕细作,陈军章很快发现这仍然是一种低效的谋生手段。 特别是到新疆等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参观学习后,机械化农业实在是既方便又受益,给陈军章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戈壁滩上“新农民”,走出一条康庄道”

陈军章和他新买的大型现代化农机设备“青贮玉米割灌机”。 王祝华摄
2006年春天,陈军章决定借钱购买新型东方红904拖拉机,承包耕地业务,承包农活。 以独特的眼光和毅力,找到致富的新“发动机”陈军章开始土地流转,种植洋葱和经济作物,收入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多。

“戈壁滩上“新农民”,走出一条康庄道”

近年来,政府引导土地规范有序发展,鼓励开展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经营,使陈军章看到农村快速发展的希望。 他决定继续转移土地种植,购买国内最先进的农机设备,继市场诉求之后,将村民做大做强戈壁农业。

年成立了正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和租赁农业生产所需的不同类型农机,陈军章成立了农业机械化专业收获队。 2019年,合作社和规模化龙头公司某乳业企业签下牧草订单后,搬迁新城村土地3460亩,大规模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等,实现生产价值600余万元,带动农户约200余户。 陈军章表示,合作社统一科学种植、管理、收获,农户不必担心销售,也不必为玉米秸秆的解决而烦恼。

标题:“戈壁滩上“新农民”,走出一条康庄道”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0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