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24字,读完约2分钟

科技日报记者张蕴杨雪何星辉

年8月23日,习大大总书记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偶遇吕有荣,时隔四年,吕有荣一家早就离开大山,住在清洁明亮的班彦新村。

“儿子养殖,妻子刺绣,一家年收入数万元,政策真好! ”8月21日,初秋的温暖阳光洒向吕有荣的新家,抱着小孙子,这位昔日的“贫困老人”笑得乐开了花。

从旅游扶贫到光扶贫,从拉面经济到“拉格朗日模式”,高原青海已经不是过去“穷山恶水”的遥远之处。 既是经济小省,也是生态大省,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青海,如何实践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 8月17日至21日,科技日报记者深入青海各地,聆听小康路谍变音符,响起青藏高原脱贫运动最强烈的声响。

“青海:深沟高壑找路子 敢叫日月换新天”

可以支撑道路,稳定,致富

青海贫瘠的土地难以培育富民的产业,产业基础薄弱,产业路径狭窄,制约了脱贫过程。 年末,青海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2万、贫困村1622个、贫困县39个,大部分贫困地区高寒干旱、生态脆弱、经济基础薄弱、农牧业产业结构单一、扶贫产业选择困难、培育缓慢、贫困群众持续快速发展能力

“青海:深沟高壑找路子 敢叫日月换新天”

面对现状,如何立足于地区的实际和资源特点? 青海的回答是,近60%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向县、村、户扶贫产业体系,快速发展牦牛、老二、光伏、乡村旅游、民族手工艺“五大”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绿色增收“新极点”,产业收入贫困人口

“青海:深沟高壑找路子 敢叫日月换新天”

8月中旬,白雪覆盖着青山炊烟袅袅的小屋和枝条伸展的树,变成了水墨画。 这里是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乡东至沟村旅游产业园,随风舞动的风车在绿地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艳丽。 围绕当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特点,探索了从东到沟村兼顾生态与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模式,吃着农家饭,住着西式小屋,呼吸着山间清新空的气息,宜人的风景引来游客和市民举家而来。

标题:“青海:深沟高壑找路子 敢叫日月换新天”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0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