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47字,读完约6分钟

这个文案

真令人醍醐灌顶

我们在中国家庭

父亲参与亲子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

我想要这个复印件

可以唤醒越来越多爸爸的参与和努力

斑马属

邀请作者参加父母的露营

青年作家、顾问、微博@斑马后院出版了《从今天开始,没有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公众号:斑马的教育乐园,欢迎您!

有了大圣之后,开辟了全职在家写(木偶)的道路。 每次,斑马每天在家写什么吗? 中选择另一种天花板类型。 我认真地告诉他们。 不,我的本职是和孩子一起听儿歌。

比如“萝卜拔”,我也每天陪大圣听一百八十遍吧。 家里有一个好朋友送的大象摇篮,捏着耳朵不断地放儿歌,里面的曲库已经翻烂了,所以[鲁冰花]的旋律刚响起,大圣就兴奋地喊了一声“妈妈”! 妈妈!

和大圣一起听了500多首儿歌之后,我们发现有点不对劲。 很多儿歌赞美母亲,但很少提到父亲。

这件事一开始还是傻乎乎的先发现的。 有一天,我正在写新闻发布会,他和儿子一起听歌,听着听着突然悄悄地说了一句。 “怎么全是妈妈,爸爸去哪儿了? ”

我瞬间:什么?

笨蛋坐在地上开始给我扯:

“你看,刚才听的歌是在夸奖自己说‘世界上只有妈妈好’吧。 他爸爸说:“远离妈妈的怀抱,幸福地寻找。”他爸爸不能说是幸福吗? 还有那个“鲁冰花”,“地上的人偶想妈妈”,为什么不想他爸爸? 啊,对了,还有那个“小兔子乖乖”,什么“妈妈不回来,谁叫都不开”,是什么意思? 爸爸还打不开吗? 是妈妈的歌。 太不公平了。 爸爸去哪儿了? ”。

“陪孩子听了500首儿歌后 我发现里面最缺的就是爸爸”

这时候,从手机里听到“我有个好爸爸”,我兴奋地说“你看……” 声音不低,孩子们继续唱着“哪个爸爸不骂人,哪个孩子不害怕……”。

傻逼得意地看着我,一脸像是抓作弊学生的导演老师,嘴里说:“好不容易听到了,结果爸爸骂了孩子,这个爸爸的孩子这么惨,这不是坏话吗,是赤裸裸的偏见吗……”

经历了这次小风波,我发现父亲确实在儿歌中存在感有点低了,大部分都是骄傲的母亲。 不仅仅是儿歌,绘本和动画也是如此,孩子们都变成了“保护孩子”。

例如“小马过河”,从一开始就说小马和妈妈一起生活,有问题也要问妈妈。 在《兔子乖乖》中,拔萝卜、采蘑菇,兔子妈妈永远在工作。

[三只小猪]中,猪爸爸一次也没出现过。

就连蝌蚪,辛苦去找的也是妈妈,宝莲灯更是动人的找妈妈记……

难道这些主人公都是单体繁殖的吗? ! !

有个朋友向我吐槽过。 说现在的图画书很奇怪,他给孩子讲了三只小猪的故事,孩子不听其他的,每次都抓住他,问爸爸,为什么三只小猪没有爸爸。

这些经典儿歌、故事都有一个问题——母系情结太重了,他们都教孩子好母亲的形象、温柔、幸福、聪明、能干,但来到父亲这里,工作繁忙、有力量。

现在,丧偶的育儿成了母亲们口中的热词,上升到引起中国女性悲剧命运的高度,有些人不承担责任,缺少父爱,成为看不见的人……父亲们被吐槽的身体直到体无完肤,都抱着娃娃

无视某些爸爸的大男子主义,这种社会共识的出现与我们为孩子营造的舆论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在儿童世界里,听的儿歌、看的图画书和动画片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们脑海中形成了模糊的三观,他们积极模仿和代入动画片的情节,很快就会看到许多孩子模仿和伤害动画片的例子。

儿歌和动画片以母亲为主角的时候,孩子也不知不觉地觉得在家母亲最重要,爸爸是次要的,习性地把这个意识带到了现实世界。 这不仅对父亲们是隐性伤害,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虽然教音乐是件好事,但是给孩子选儿歌和动画片的时候还是需要选择的,很多被认为是经典的儿童作品流传了很多年,其实真的不适合给孩子听和看。

比如那首《世界上只有妈妈好》,据说幼儿园的时候班上有个单亲孩子,每次在音乐课上唱这首歌都埋在桌子底下,这首歌在台湾被当做母婴用品广告,但是因为抗议太多而被禁止了。 如果说应该被禁止的话,那么说“没有母亲的孩子就像草根一样”,对失去母亲的孩子们来说真是受到了伤害。

“陪孩子听了500首儿歌后 我发现里面最缺的就是爸爸”

另外,中国儿童中特别流行的“熊出没”,很多儿童的暴力行为是模仿的光头强……

这种社会文化长时间的渲染,父亲们的存在感普遍减弱,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熏陶是母亲最好的,母亲才是天经地义冲锋在育儿第一线,父亲只是能打酱油的角色。

事实上,在成长的过程中,即使是母亲也没有什么能代替父亲的作用。 特别是对男孩子来说,父亲对儿子起着重要的性别角色模范作用,通过对父亲的注意、模仿,儿子可以对自己的性别一步步有认可感,形成自己的男子气概。

“陪孩子听了500首儿歌后 我发现里面最缺的就是爸爸”

所以父亲角色缺席儿童作品,其实不利于培养男孩子的责任感。 这个世界上只有母亲成长为好男孩的时候,他们很难成为母亲的男人,扛不住家人的重担。

说那么消极的话,也说说积极的、真正适合推荐给孩子的动画片。 那就是“小猪佩奇”。 没看过之前,不太明白这只粉红色的猪为什么在妈妈圈这么受欢迎,直到几季,这部动漫才真正热爱设计,佩吉不是最大的亮点,猪爸爸才是精髓。

“陪孩子听了500首儿歌后 我发现里面最缺的就是爸爸”

不会做猪爸爸,爱孩子,爱妻子,最重要的是他没发脾气,佩吉撞到了他辛苦培育的大南瓜,爸爸也只说了一句:太好了,我们可以吃南瓜派!

有人说低幼儿的孩子不适合这部动画片。 他们可以学小猪家族在泥巴里打滚。 这是仁见智,但这部动画片中所流传的深厚的亲情和民主主义教育理念,不仅适合每个孩子的心情,也适合每个大人学习的参考。

中国也有一部动画片叫《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旧版虽然很经典,但很遗憾被“身世考试派”所玷污,没有人会聚焦于父情。 原来普通的“隔壁的小王”变成了别的意思的含蓄。 新版大大脱离了现实,说教意味太重,缺乏孩子的观点。

“陪孩子听了500首儿歌后 我发现里面最缺的就是爸爸”

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有爸爸妈妈,有兴趣有好处,真的能做出适合家人看的孩子的作品。 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让爸爸从孩子的故事中消失。 只要把“爸爸”以正面的形象放回主流语境,妈妈就不能一个人战斗。

标题:“陪孩子听了500首儿歌后 我发现里面最缺的就是爸爸”

地址:http://www.5e8e.com/zhmyxw/30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