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健康备受全社会关注的当下,5月14日,一场以肿瘤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公益宣讲直播“逆境破晓,向阳‘心’生——2025肿瘤心身管理专题直播”顺利开展。此次公益宣讲聚焦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旨在通过专业分享与交流,为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心灵的关怀与支持,助力他们在抗癌之路上保持积极心态,更好地应对疾病挑战。
活动特别邀请临床肿瘤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前浙江广播电台、上海广播电台主持人万峰先生,中医学者、中医养生专家佟彤老师,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青年委员陈秋月医生,共同围绕心理健康干预、家庭社会支持、中西医结合治疗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此次直播累计观看量超1.5万人次,实时互动弹幕量达1000余条,其中“慢性病管理”、“心理重建”、“家庭支持”等成为热门讨论话题,直观呈现出了肿瘤患者及家属对系统化心理支持体系的迫切需求。
从“心”治癌,认知重构是关键
活动在“从‘心’治癌,认知先行”的深度话题中展开。何裕民教授率先以详实的研究数据为引,指出30%—50%的癌症患者饱受心理障碍困扰,深刻阐释癌症属于心身同病的特性,强调唯有采取心身同治的方法,方能更有效地对抗病魔。陈秋月医生则另辟蹊径,从中医理论出发,深入剖析情绪与生理间的微妙联系,提出焦虑情绪可能对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而长期压力更可能通过升高皮质醇水平,致使病情进一步恶化。两位专家共同呼吁癌症患者,应当以正确的态度正视自身心理问题,及时借助药物治疗、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多元方式,实现情绪的有效调节。
在患者心理干预领域,两位专家提出创新分层策略:于急性期借助药物快速稳定情绪,康复期则运用叙事医学结合兴趣重建,助力患者重拾生活意义。何教授着重指出,女性患者因雌激素周期性波动与多重社会角色压力交织,更需个性化心理支持。
二位专家结合典型临床案例,详细解析“六感疗愈”模式在心理康复中的实践路径。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体感的多维度刺激,引导患者构建与疾病的良性互动关系。这一创新理念与何裕民教授《癌症只是慢性病》第四版的核心观点不谋而合。
新版著作中,何教授进一步强调“智慧治癌”这一理念,倡导通过科学认知疾病本质、激活机体内在抗癌潜能,实现与肿瘤长期共存。书中丰富的理论体系与临床实证,不仅为“六感疗愈”提供了学术支撑,更为患者心理干预策略注入了新的思考维度,充分印证了整合医学在现代慢性病管理中的重要价值。
家庭与社会,抗癌的“隐形良药”
在癌症患者的照护过程中,家庭与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万峰先生与何裕民教授围绕“关爱与压力的平衡”进行交流,强调家庭应定位为温暖的“支持系统”,而非严苛的“监管系统”。《癌症只是慢性病》第四版中的案例揭示,过度保护易催生患者的病耻感,反而加重心理负担。何裕民教授提出通过定期召开家庭会议,明确成员分工,既能保障患者得到妥善照料,又能避免家庭成员因长期照护陷入情感耗竭。在老年患者治疗决策环节,双方达成共识,应充分尊重患者自主权,摒弃单一追求“治愈率”的观念,转而以“生存质量”作为核心衡量标准,让医疗照护更具人文温度。
社会支持网络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万峰先生以书中“与闺蜜逛街”的生动案例,展现“非血缘支持”的独特价值——朋友间轻松愉悦的互动,能有效纾解患者心理压力,为康复注入积极能量。何裕民教授进一步呼吁构建公共疗愈网络,通过癌友社群、康复乐园等平台,助力患者重新融入社会,重塑个人身份认同。这场对话深刻印证,抗癌不仅是医学命题,更是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唯有打造一个包容、互助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支持系统,才能让患者在与病魔抗争时,始终保有尊严与价值,实现身心的真正康复。
中医智慧,情志疗愈助力心身平衡
中医养生专家佟彤老师依据中医情志理论指出,肿瘤患者的“心结”需通过“身心同调”来化解。情志内伤会致使气机紊乱,进而对脏腑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佟彤老师同时提及何教授的新书《癌症只是慢性病》第四版,强调该书在安抚肿瘤患者心理方面意义重大。何教授提出的“智慧治癌”理念即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创新拓展与延伸,该理念倡导治疗需在全局观的指导下选择方法,而非盲目追求单一手段。
佟彤老师以灵芝为例,从其真菌寄生的本质出发,巧妙地结合中医“肾其嗅腐”的生机叠加原理,深入阐释了中医“双效叠加”的独特用药智慧。何教授进一步补充指出,将中医“零毒抑瘤”的理念与团体疗法相结合,能够更有效地帮助患者实现“带瘤生存”的目标。抗癌不仅仅是个人的健康之战,更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养心工程,需要从个人的情志调节到整个社会的心态引导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理。
叙事医学,人文关怀的力量
在抗癌理念与医学人文领域,王一方教授与何裕民教授分享了诸多深刻见解。两位教授一致认为,抗癌需突破“战争隐喻”的固有思维模式,转而秉持“与疾病共生”的哲学理念。王一方教授反思现代医学“技术至上”倾向,强调医学的核心本质在于协助患者在与疾苦共生中探寻生命的快乐;何裕民教授从实际应用层面出发,指出癌症治疗应当回归日常生活,睡眠、饮食、情绪调节等生活细节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王一方教授深刻阐述叙事医学的价值,他提出癌症不仅是生理疾病,更是患者生命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许多患者患病后陷入如坠冰窟般的绝望,而摆脱困境的核心在于实现心理解放与生命意义的重新构建。叙事医学并非单纯的沟通工具,而是心理疗愈的核心方法。在实践中,可通过“癌症咖啡馆”、写信、写日记或阅读他人抗癌经历等方式,让患者倾诉故事、释放情感、重构生命意义。医生在叙事医学场景中应充当“点拨者”,以“抚慰、陪伴、见证”帮助患者打开心理枷锁,寻回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同时,王教授呼吁医生通过倾听患者故事,在治疗中实现技术与情感的平衡,正如何裕民教授在《癌症只是慢性病》第四版中所说,医生不仅需要科技,更需要感情投入;不仅需要提供技术服务,更需要给予爱的同理心和共情。
何裕民教授则从宏观视角系统总结了抗癌的五个关键阶段:其一,将癌症重新定义为“可控的慢性病”,打破传统认知;其二,强调多因素综合干预,主张通过整合医学手段进行全方位调控;其三,聚焦内在抗癌力的核心作用,倡导激活机体自身防御与修复机制;其四,结合传统医学智慧,提出“辨证施治、精准排兵布阵”的智慧治疗策略;其五,倡导将人文关怀深度融入抗癌全程,构建生理、心理、社会协同的全人治疗模式。
何教授还提出,抗癌,应如同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关键在于调动患者内在力量,而非单纯依赖外部治疗。他以甲状腺癌、前列腺癌患者长期带瘤生存案例为例,指出医学的真谛是帮助患者“活得更像人”,并强调患者与医生需建立深度信任关系,这既需要医生的专业引领,也离不开患者对治疗的坚定信念。
此次“逆境破晓,向阳‘心’生——2025肿瘤心身管理专题直播”公益宣讲,望通过多领域专家的深度分享与思想碰撞,构建起覆盖心理干预、家庭支持、医学智慧、人文关怀的立体化抗癌支持体系。各领域专家学者们所倡导的“与肿瘤共存”哲学、“智慧治癌”思维及“整合医学”模式,不仅为肿瘤患者及其家庭提供了可操作的心理调适与康复路径,更向社会传递出“抗癌不仅是医学行动,更是文明进步”的深层启示。
期待此次公益宣讲播撒的“心身同治”种子,能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推动形成全社会关注肿瘤心理健康、共建包容互助支持系统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位抗癌者都能在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光照下,突破逆境阴霾,重燃生命之光。
标题:2025肿瘤心身管理公益宣讲:何裕民教授联合各界专家学者共探心身同治新路径
地址:http://www.5e8e.com/zhkx/51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