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5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特辑:跨越喜马拉雅,传承文明对话

新华社记者孙萍周盛平张兴军

巍峨耸立喜马拉雅山,不能断绝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对话,千年来,中国和印度、尼泊尔等国的交往相互借鉴,留下了无数美好的话语. 近年来,中印、中尼之间的文明对话与交流互放光彩。

领导文明交流

历史上,中国和印度、尼泊尔在宗教、文化、艺术、雕塑、建筑等行业持续进行着互通有无、相互学习。 佛教东传开创了中印中尼文明交流的光辉时期。 法显、玄奘等中国高僧西行取经,迦叶摩腾、菩提达摩等天竺高僧万里传经、玄奘所着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和南亚历史的珍贵文献。 元代,来自尼泊尔的工匠阿尼科在中国建造了北京妙应寺(白塔寺)等多座寺院、佛塔、佛像,成为中尼文化交流的象征人物。

“特稿:跨越喜马拉雅,传承文明对话”

时过境迁,文明对话的步伐不断前进。 近年来,中印、中尼领导人以实际行动引领文明交流,为各方面、多层次的人文合作构筑布局。

年9月,习主席访问印度,在古吉拉特邦设立了第一站。 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在西安设立了第一站。 古吉拉特邦和西安见证了中印文明交流史上的辉煌篇章,在高僧玄奘州学习佛经,回西安后在大慈恩寺翻译佛经。 年4月,中印领导人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共同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

“特稿:跨越喜马拉雅,传承文明对话”

中印政府将为人文交流进行顶层设计。 年12月,中印高级其他人文交流机构首次会议在新德里举行,确立了人文合作的8个主要着力点行业。 今年8月,中印高级其他人文交流机构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双方在文化、体育、以前就签署了医药、博物馆等人文行业的双边合作文件。

“特稿:跨越喜马拉雅,传承文明对话”

中尼政府也在为人文合作进行精心的规划。 尼泊尔总理奥利在去年6月访华期间,中尼政府发表的联合声明称,中方将继续为尼方旅游业培养中文人才,并在尼举办中国节和加德满都文化论坛。

整个亚洲,特别是南亚各国应该合作,在保留文明的同时迅速发展。 从文明的角度来看,习主席的这一行非常有意义。 尼泊尔学院院长甘加广场说。

帮助保护文化

据《史记》记载,张槊第一次使用西域,在中亚的阿穆尔河流域看到四川产的蜀布、邛竹杖,得知这些物产是商人从印度进口的。 古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国造纸、瓷器、茶叶等传入南亚,南亚歌舞、天文、文学等传入中国。

文化财产是文明交流的载体,近年来,中国举办了“欧亚大陆:贵霜王朝的信仰与艺术”“大美亚洲文明展”等聚焦亚洲各国文化财产的展览会。 在这些展览会上,来自印度的坐姿象头神伽内什像、来自尼泊尔的木雕孔雀等美丽的展品展示了南亚文明的广阔。

“特稿:跨越喜马拉雅,传承文明对话”

中国和印度、尼泊尔加大了在文物行业的合作力度,在中印举办了博物馆管理经验交流会,开展了联合考古,中国支持尼泊尔修复文化遗产。

尼泊尔的9层神殿又称巴圣塔,在尼泊尔语中巴沙尔意味着春天之地,1979年作为加德满都河谷的中心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9年,9层的神殿在大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两年后迎来了中国文物修复的专家。

九层的神殿已经修到九层了。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周建国表示,尼泊尔木工大多参与修复,木雕技术在尼泊尔以前就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密切人文交流

在印度孟买市中心威瓦维尔的教室里,印度中文学校的学生们正在上中文课。 乌萨夫校长向记者讲述了她和中文结缘的故事。 从2007年开始在印度德里大学中文系学习中文,当时学习中文的印度人还不多。 看到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增加,旅游文化交流也越来越热,我学习了很多年。

“特稿:跨越喜马拉雅,传承文明对话”

年,萨胡从新德里移居孟买,创办印华中中文学校。 现在在新德里、孟买、浦那等多个城市开设了35所分校,拥有70多名教师和1000多名学生。

根据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的数据,截至今年,印度约20所大学有中文课程,8所大学有中文专业,在校生约2000名中文专业学生,印度全国约2万人学习中文。 随着中文热的高涨,像印华中中文学校这样的个人中文培训机构越来越多。

在中国出现瑜伽和宝莱坞热。 年,印度在中国云南民族大学设立瑜伽学院,为中国培养专业瑜伽人才。 年,宝莱坞明星阿米尔·卡恩主演的电影《摔跤吧! 爸爸》在中国很受欢迎,现在宝莱坞电影成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新名片。

标题:“特稿:跨越喜马拉雅,传承文明对话”

地址:http://www.5e8e.com/gjxw/19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