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71字,读完约9分钟


【白色和绿色】

古波八步沙位于腾格里沙漠的南缘。 那个有名的,不仅要进入这个沙漠,还要走八步休息。 更重要的是,石满、郭朝阳、张润元等6位老人治沙。 从1981年秋天开始,6名老人带领家人为小屋制作治沙,至今已有38年。 带我们去沙漠的,是“沙二代”郭万刚,他也67岁了。

“李学辉:沙漠五记(散文)”

风吹得沙沙作响,榆树、沙枣树和花棒、柠条、枣树的组合交响,还有各种花香包裹的味道。

已有30多年树龄的沙漠树展现在它们笔直的身影上的精神,是六老人、砂二代、砂三代们的精神。

立体的绿色,开始温暖我们的眼睛,好好休息,接受这震撼着生命力的恩赐吧。 这不是自然的单纯恩赐,六老人、沙二代、沙三代的心血和沙漠智慧的斗争就是冷酷的实证。

“八步沙绝症,土门子不富”八步沙的东边,原来是古山脚煤矿。 想赚钱的当地人和外地人,驴运120斤煤,人背100斤煤。 走三步,退两步。 休息八步,五步。 驴口袋里的煤被倒出来了,人背上发夹里的煤摇晃了。 出了八步沙,驴背剩下80斤,人背剩下50斤。 春秋季节,风横飞沙,骆驼队走在沙漠中间,看着枯草一样的黄色沙漠,眼泪和尘土落了八瓣。

“李学辉:沙漠五记(散文)”

治沙。 六老人毅然进入八步沙。

7.5万亩,八步沙漠被绿色锁定。 站在六老人身后的,是国家三北防护林的大力支持和当地政府强有力的防沙治沙措施。 一群人努力的成果,在国家战术中显露出来。

“六老人的头发变白了,八步沙树也变绿了。 ’白与绿,建立了辩证关系。 完成八步沙防砂治沙的六老人和沙二代又举家向黑岗沙、六槽沙、沙漠迷沙三大沙口前进,在他们中,沙三代以更年轻的姿态和精神融合,八步沙也变年轻了。 多年精神接力赛,八步沙三代愚公累计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 他们只有一个愿望:建造八步沙,用愚公精神在这里创造奇迹,让生命充满绿色。

“李学辉:沙漠五记(散文)”



【守望】

1999年3月3日,抱着“不让沙漠破坏土地和房子,就可以保护自己的饭碗”的想法,王天昌和儿子王银吉一头扎进沙漠,一晒就是18年。 在那酸甜的时光里,说现在老人已经有了历经磨难后的平淡,只说2005年大孙子身患绝症而死的经历,老人总是流泪。 那一年,大孙子王志军14岁,总是大叫自己不舒服。 王天昌父子治沙正处于关键期,栽种的梭梭苗需要浇水。 孙子倒在学校的时候,一家人的人才把梭鱼苗打掉,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发生了天崩地裂的事件,孙子是脑瘤。 王天昌自己保护着刚在沙漠里种植的树苗,让儿子王银吉带着王志军去各地找药,但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孙子临终之际,说想把自己埋葬在八十里的沙漠高处,必须保护祖父和父亲让这片沙漠变成绿色。

“李学辉:沙漠五记(散文)”

每当沙漠去确实埋绿孙子的地方,老人总是停下来。

我们坐在王天昌住了8年的小屋前,几朵乌云被压得稀稀拉拉,落下了几滴太阳雨。 王天昌倚在树下,向上帝低头,让上帝可以每天在沙漠里透雨祈祷。 很遗憾,下了几滴雨之后,阳光洒在沙漠里。 让那个老人把叫做沙漠枪的治沙工具安静地躺在老人身边。 这不是枪。 它在焊接铲子,尖端像矛头一样,磨得闪闪发光。 在距离矛头40厘米的地方,焊接蹬脚的单杠。 正是利用这种自制工具的优势种植梭鱼,确保了梭鱼的成活率。

“李学辉:沙漠五记(散文)”

“天上的纱帽,必须伸出头去接,不能睡在炕上。”和老人道别时,老人唱歌。 他说一切都在做,还在所能及的地方。 加油,稳步干燥,干涸的赤水河里再次有水。

老人说的红水河,古名泉,从前古波出嫁的女儿回老家的时候,沿着红水河的老河槽一直走,一直望到水到家。 红水河干涸后,还有王天昌老人7500亩的绿色。 能看到绿色,房子也不远。



【在虎口的穿梭林间散步】

老虎的嘴,因风大而得名。 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缘,面积17万亩。

在位于中国第三大沙漠的巴丹吉林沙漠,虎口所占面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对民勤县来说是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

十多年来,我目睹了民勤人治沙的过程。 尼龙网、生态垫、树蛙、卵石、稻草等能挡风压实的东西都与虎口相交。 麦草作为铺设草方格使用量最大的防风固砂物,成群分布在沙丘上。 在不同东西聚集的方格中,穿梭机有一间虽小但能扎根的房子。

“李学辉:沙漠五记(散文)”

10万亩的穿梭机,成了虎口沙漠的体色。 这不是美丽的图案,而是生命的律动。

清晨,我进入了穿梭林。 沿着索伦的缝隙,我寻找着悦耳的鸟鸣。 虎口成了喜鹊、麻雀、野兔、狐狸的天地。 有了这些,看起来更幸福。 就像我带着幸福感在穿梭林间散步一样。 但这被誉为中国频发沙尘暴的沙源之一。 在虎口沙漠散步一定很奢侈。

“李学辉:沙漠五记(散文)”

鸟叫的时候,他们不知道疲倦。 好像是几十年来的治沙人。 冬季和春季,他们背着馒头和水,冒着漫天的风沙和寒冷,拿着一捆麦秆,弯腰铺着麦秆方格。 方格里种梭梭苗很辛苦。 那满眼的青绿,是他们守护征兵沙漠的见证。

“李学辉:沙漠五记(散文)”



【青土湖的月光】

夕阳从巴丹吉林沙漠落下,月亮从腾格里沙漠升起,这是我几年前在民勤青土湖偶然遇到的一大奇观。

青土湖,本名湛野泽,又名休屠泽,在《尚书禹贡》的记载中,属于当时中国的大湖之一。

1957年,青土湖干涸沙化,砂厚达3米至6米。 20世纪90年代,成为巴丹吉林沙漠的一部分。 2002年,《石羊河流域要点管理计划》出台并实施。 年,随着人为注入最初的水,青土湖再现了水的光芒。 目前,青土湖水域面积恢复到26.67平方公里。

“李学辉:沙漠五记(散文)”

住在民勤城的人们,常常从风沙中抬头嘟囔:民勤城没有北门,北门埋在沙漠里。

埋在沙漠里的是数万水生动物。 10多年前,青土湖还没有列入国家要点管理计划时,沙黄天的青土湖,除了理发的沙生植物外,白花的贝壳和青油的蟹壳遍布整个沙丘。

再次到达青土湖时,我还选择了黄昏。 我眼前的青土湖,在10万或百万芦苇绿色的意义漂浮在陈睿水域中,再次感受到了人类利用和改造恢复自然的巨大力量。

进入芦苇,用手拨开芦苇,迷迷糊糊地寻找可以放下脚的堤面。 水是人工注入的,但芦苇是从沙漠里出来的。 这些芦苇沉睡了一百多年,在清水的召唤下,几年内,尖叫了起来。 再来一个芦苇摇摆,对比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

“李学辉:沙漠五记(散文)”

“早上老虎中午和沙子一起看,半夜起来吃西瓜。 ”。 虎指虎口沙漠,西瓜泡馍是民勤人的习惯吃法。 在沙漠中品尝带有沙漠风味的美食,夜晚的颜色会带有味道。 青土湖沙漠的沙生植物脱掉深色温度的上衣后,精神焕发。 对生活场所的认知度决定幸福度,芦苇也是梭鱼等植物,哪种动物生活在沙漠中?

“李学辉:沙漠五记(散文)”

虽然人也不俗,但决策者的幸福感,不仅有自然,还有诗和远方。



【命运之湖】

一个水库与一个城市血肉相连。 水库叫红崖山水库,城市叫民勤。 民勤西、北、东三方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这座城市的生存更具有抗争精神。

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虎视眈眈,但现在没有一个自然湖泊,垂着民勤。

民勤的命运,联系到了红崖山水库的身上。

1958年,民勤人在沙漠中人工建造了这座水库。 87.4万亩耕地、27万多人口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得到保障。 赤崖山水库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 年,红崖山水库向青土湖输送了2.495亿立方米的生态水量。

生态不仅仅是概念,还会成为实践性的行动。 到了夏天,赤崖山水库的冰就完全融化了。 春天的赤崖山水库紧紧拥抱着冬天,冰上的沙尘在这个间隙仰望天空,在黑色的启蒙中缩成一团。 冰融化后,他们沉入湖底,与鱼群在一起。

“李学辉:沙漠五记(散文)”

50多年的风沙,把水面堆积得很高。 年,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工程实施。 这是国务院明确的全国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也是国家发改委明确的年开工建设的2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一座水库的命运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民勤,原本以农为主的县区,在疼痛过后,改变了供水节水和养殖的习性。 的文案怎么做,已经不是单一的论述,而是革命了。

如果保护了赤崖山水库,就能保护青土湖和民勤。


【作者介绍】李学辉,笔名补丁,1966年出生,甘肃凉州人。 教师,记者,做过。 现任武威市文联副主席、武威市作协主席、《西凉文学》主编。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学院名誉作家。 20世纪90年代进入文坛,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作。 作品在《飞天》、《北方文学》、《朔方》、《短篇小说》、《佛山文艺》等几十家省级刊物上随处可见。 《故乡三题》被《小说月报》等报纸选中刊登。 获得甘肃省第五届敦煌文艺二等奖、第二届甘肃黄河文学二等奖、“飞天”十年文学奖等多项奖项。 广泛流传着《齐飞爵士传说》、《天下神马》、《走遍武威》等几本小册子。 短篇小说集《1973年的三升谷子》、《绝读》于2005年和2008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长篇小说《末代紧皮手》《国家坐骑》出版后,在业界广泛好评。

“李学辉:沙漠五记(散文)”

标题:“李学辉:沙漠五记(散文)”

地址:http://www.5e8e.com/zhjyzx/7695.html